作者:李洁(Jerry Li),CSP,CSM,Scrum中文网资深敏捷顾问和培训师,敏捷教练
前几天,与一位兄弟一起吃饭,他聊起了他们公司的敏捷实施情况。
他自豪地说;“我们公司已经完全按照Scrum的形式,对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。原先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已经消失,不再存在产品部、项目管理部、开发部、测试部等职能部门,而是改为清一色的产品事业部。产品事业部由一个个Scrum团队组成,目前所有的研发人员都已经分配到固定的Scrum团队中。各个产品事业部正在热火朝天地赶版本。。。。。。”
听到这里,我问了他一个问题:“你们的专业能力建设,是怎么考虑的,具体由谁来负责?”
他先是一愣,然后告诉我:“目前组织中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件事情,应该是由各个Scrum团队在自己搞。”
我O(∩_∩)O,告诉他:“这顿饭该你请了!请听我细细道来。。。。。。”
一. 敏捷组织的“教授–企业家”模型
Scrum 是用于开发、交付和持续支持复杂产品的一个框架。Scrum包括了两个方面的PDCA持续改进:一方面是产品的持续改进,另一方面是开发过程的持续改进。而开发过程的持续改进,则需要组织的专业管理支持。
比如说,现在很多公司都在招聘和使用实习生。这些实习生进公司后,根本不了解业务、系统,也缺乏软件工程经验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让他们进Scrum团队,基本上干活就等于“埋雷”,这会严重拖累团队。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进行集中的专业教育,组织学习业务、系统和工程技术,并做一些虚拟项目来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。直到这些都基本掌握了,才能安排他们进Scrum团队。这就需要依赖于组织的专业管理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再比如说,以往你们都只做手工测试,现在要搞自动化测试。而各个Scrum团队往往都面临着巨大的业务交付压力,没有时间去研究自动化测试技术。这种情况下,同样需要依赖于组织的专业管理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所以,在敏捷的组织架构设计时,要兼顾“业务交付”和“专业管理”两条线。例如,业界常用的“教授–企业家”模型(如图1所示)。
图1 “教授–企业家”模型
简单来说,“业务交付”考虑的是:交付什么价值,以及按什么样的顺序和节奏来交付。而“专业管理”则考虑的是:如何为Scrum团队培养合格的专业人员,如何打造高效的组织级专业能力,以实现更加高效和高质量的价值交付。
由于不同的产品线,可能存在不同的专业领域。所以,可以根据需要,在单个或多个产品线内,根据专业领域的相关性来建立专业线,以负责专业管理和建设工作。
此外,作为官方渠道的重要补充,在组织内还要引导和促进实践社区的运作。
二. 如何组建专业线
图2 专业线的组织结构
首先,要建立专业线组织。如图2所示,为通常的专业线组织结构。
专业线的最核心人员是专业线负责人(有的组织称作“专业线带头人”)。组织通常会设置一名专业线负责人管理本专业的建设工作。这位负责人通常是本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,全职投入到专业线工作中。
通常,HR部门还会派一名HRBP(HR Business Partner),协助专业线负责人来开展专业线工作。
当组织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时,专业线负责人就需要有几名技术专家协助其开展专业线工作,通常这些人也是Scrum团队的技术教练。
这些技术教练,可以是全职的,也可以是轮职的,一般不建议是兼职的,因为兼职人员往往会忙于团队开发工作而无法保证对专业线的投入。对于轮职的技术教练,每年会有部分时间在Scrum开发团队全职从事开发工作,部分时间在专业线全职担任技术专家/技术教练。
所有专业人员都是专业线的成员,需要接受专业线在专业技术上的管理。
三. 专业线的运作
专业线通常会有以下工作内容:
① 学习、引入和推广新的专业技术,组织进行各类专业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,提升组织及各Scrum团队的专业主义氛围和专业技术能力。
② 建立、发布和维护组织的专业技术体系,包括各类标准、指南、工具、模板、知识库等。
③ 必要时,进入Scrum团队,参与关键的技术分析和评审工作,协助解决专业技术问题,或辅导团队成员掌握新的专业技术。
对于一定规模以上的组织,专业线还可能会有以下工作内容:
④ 定义专业技术等级、能力模型及其成长路线图。
⑤ 组织进行人员的专业技术等级评估。
⑥ 组织进行专业人员的成长规划和实施。
一般情况下,专业线人员不能插手干涉Scrum团队的管理工作。
四. 实践社区的运作
实践社区,英文为Community of Practice,简称COP。
实践社区是将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感兴趣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。大家自愿组织起来,围绕这一知识领域共同工作和学习,并共同分享和发展该领域的知识。
专业线是组织中的官方组织,而实践社区则是组织中的民间组织。
实践社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
① 实践社区通常由志愿者组成,人们可以凭兴趣爱好,自由地加入或者退出某个实践社区;
② 每个实践社区都有专门的主题内容,涵盖有关核心知识领域,如某项技术或某门专业;
③ 实践社区会定期活动,往往有其组织者;
④ 不同的成员具有潜在的不同身份,如核心专家、外围成员等,这些成员通过其分享知识和帮助他人的行为而自动取得该身份,而非由组织正式任命;
⑤ 成员相互之间信任程度高;
⑥ 规模大小不限。
实践社区作为非正式组织,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非正式沟通渠道,其沟通方式可以是:定期开会或仅利用午餐休息时间讨论,或纯粹以Email、讨论区、在线交谈等网络系统来相互联系。
实践社区能在以下方面为组织带来收益:
① 为发展、共享和管理专业知识提供便捷的非正式途径,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和经验在组织内的传递。
② 以问题为导向,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,是组织正式专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补充,为潜在的机会和威胁提供早期提醒和预警。
③ 打造了知识共享的文化,改善了组织的专业主义氛围。
④ 是一个组织在内部发掘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。
⑤ 能够极大地帮助组织建设和完善组织知识库。
此外,实践社区还能在以下方面为组织成员带来好处:
① 成员可以得到社区专家的帮助和指导,从而开阔视野,提升专业水平。
② 成员也可以在工作中通过社区获得知识和得到帮助,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。
③ 社区为成员发表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提供了一个开放、自由交流、展示自己专业特长的平台,能够扩大成员的专业知名度。
虽然作为民间组织,组织不能直接通过行政命令来建立和运作实践社区,但是却能够通过以下手段来引导和促进实践社区的良好运作:
① 通过专业线来牵头成立实践社区,以及组织开展实践社区活动。
② 为成员参与实践社区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、空间或者资源支持,例如:把每周五下午作为自由交流时间,对于实践社区给予一定经费支持,让HRBP协助组织实践社区活动等。
③ 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,例如:社区论坛、知识库、搜索引擎等。
这位兄弟听完后,恍然大悟:“原来我们在进行敏捷组织设计时,漏考虑了专业管理方面的需要。。。”
五. 您怎么看
您的公司有专业线和实践社区吗?运作效果怎么样?欢迎在下面的留言区分享您的观点和经验。